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紧紧立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月10日,我校召开第二届教学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校党委书记郑沈芳、校长黄钢、副校长唐红梅,副校长许铁峰等20位新一届教学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郑沈芳书记宣读了《上海健康医学院第二届教学委员会委员名单》,并为新一届教学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荣誉聘书。会议由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唐红梅主持。
为保障学校通识课程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着力打造一批有深度、有高度的通识金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名师团队,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我校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会议伊始,教务处副处长蒋淑敏重点围绕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机制等层面,汇报了《上海健康医学院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并提请委员会审议,该方案全方位展示了学校围绕校训精髓,从“厚德至善”与“健行康民”两大模块打造课程体系,最终达到提升素养、厚植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2019年学校首批三个本科专业将接受学士学位授权审核评估,为此学校也将迎评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提前准备、规范化管理,会上,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康复治疗学三个专业分别从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教学过程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以及持续改进等层面就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简况表进行了汇报,并提请委员会审议。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务处副处长张浩重点围绕质控体系构成及运行机制,向委员会汇报了《上海健康医学院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搭建了“三纵三横九环节”质控框架,实现了从组织系统、评估系统到制度系统全覆盖的运行机制。
针对一个建设方案和三个简况表,教学委员会委员们纷纷发言讨论,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学校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和专业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层面要做到:第一,学校要依托通识教育平台,重点做好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扩大通识核心课程,比如增加健康管理、卫生经济学等;第二,注重对通识教育目标达成、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第三,开展通识教育项目研究,凝练学校建设特色,形成教学成果。在三个本科专业接受学士学位授权审核评估层面:第一,要认真凝练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原因与措施,凸显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专业建设特色。第二,要从人才培养的出口角度思考专业建设过程,实践教学的特色要重点凸显。第三,认真梳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成果,并且要集中展示出来。第四,数据填报要精准无误,材料展示要做到精致化。在审议环节,郑沈芳书记强调: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通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其指导思想一定要落实在党的教育方针上;与此同时通识教育的保障体系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充实和加强,从而确保确实起到保障作用。在经过与会委员的表决,全票通过了上述四项内容。
本届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黄钢作总结发言,他对新一届教学委员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给予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针对本次教育委员会审议与汇报的内容提出三方面的建议。学校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践行人文与实践双螺旋。人文主要落实在通识教育中,做到德至厚、善至极、康至精,实践则应落实在专业建设中。对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黄校长提出四点要求:第一,通识教育课程要做到量大、面广、质高,并且具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第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覆盖所有学院,全员参与;第三,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要体现人文性、责任性和担当性;第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打破思想固化,知识老化,方法僵化,激情退化的瓶颈。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上要做到:第一,专业设置要精准定位,专业课要体现专业性;第二,专业发展要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形成产学、产教新模式;第三,引入人工智能,对标补缺,即做标杆、对标准、树标志。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做到:第一,守底线,明标准,常态化;第二,重反馈、强落实、建制度;第三,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第四,智能管理、过程监督,全员参与,自觉行动;第五,树立榜样,示范引领。
最后黄校长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五点思考:第一,强化分类提升,注重特色发展;第二,开放边界,互动成长,共创价值,打造共生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第三,实现定力,合力、动力、转化力“四力齐发”;第四,要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目标,定责任、定指标;第五,要实现跨专业、强特色、聚资源、促健康的目标。
本次教学委员会的召开对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内涵提升,支撑专业发展、坚持传承创新,汇聚育人合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