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十四五期间,学校按照“强基、拔尖、显特”分类培育指导,通过实施具有健康特色的一流课程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近日,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4年度上海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正式公布了2024年度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我校6门课程获批。十四五期间,我校共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附:学校2024年度上海高校市级一流课程名单
序号 | 学院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1 | 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 | 健康状况与风险评估方法 | 跨学科融合课 |
2 | 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 | 成人护理学 | 专业核心课 |
3 | 康复学院 | 心肺物理治疗 A | 专业核心课 |
4 | 医疗器械学院 | 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导论 | 专业基础课 |
5 | 医学影像学院 | CT设备及检查技术 | 专业核心课 |
6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公共基础课 |
《健康状况与风险评估方法》
课程负责人:王婷婷
博士,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 教工第二支部书记
课程简介:
我校是上海市首个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本科高校,课程组在全国首先创建了《健康状况与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课程,是实现健康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课程并同步在智慧树上线, 受到国内多所院校的选课和好评。近5年来教学团队立足新医科背景下,在大健康的理念下突出了“预警-评估-干预”,课程体现多学科的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先行设计了医学、管理学和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其次是健康模式、行为建立、研究分析基础的课程,然后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的核心技能的学习,融合课程思政,课程先后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课程负责人王婷婷也获上海市首届课程思政展示大赛二等奖,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奖,2024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华东区三等奖项。
《成人护理学》
课程负责人:朱爱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
课程简介:
该课程立足学校“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依托护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平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健康照护情境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成人期常见疾病的发展规律及如何运用护理程序维护和促进健康,培养“会沟通、会计划、会评估、会宣教、会实施、会改进”的一流护理人才。课程获2018年上海健康医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9年上海市第二批应用型本科建设项目、2022年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负责人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22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心肺物理治疗》
课程负责人:郭琪
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复学院院长
上海市慢性疾病康复研究中心 主任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学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常见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康复评定及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心肺物理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特点,借鉴国际经验,注重产教融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型康复人才。本课程2021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课程负责人荣获上海康复科技领军人物、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导论》
课程负责人:刘巧红
教授,硕士生导师
课程简介: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产,是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两大国家战略的融合点。本课程以健康医疗领域为背景,将健康医疗大数据涉及到采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可视化等贯彻其中,还涉及大数据时代到来及思维变革、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的国家政策、安全与伦理等。课程发展过程中强调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改革,逐渐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成了“三阶段七过程”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构课程内容,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理念以及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曾获:2021年校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建设项目,2022 年“学银在线”慕课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024 年校级数智课程建设项目。
《CT设备及检查技术》
课程负责人1:姚旭峰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
课程负责人2:李伟
博士,讲师,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室副主任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用CT的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护和操作,并熟悉CT技术的发展特点、新技术和新应用,为培养卓越医学影像技师奠定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打造了校、企、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课程团队,形成优势互补的特色,并将行业和临床一线的CT新技术和临床新应用注入到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通过思政引领,将影像技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病人关怀等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设计了理实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学生动手的实验验证,深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虚实结合提升实训质量与水平,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同时模拟职业真实场景,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本课程曾获:2019年上海市重点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负责人:付卓婧
副教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
该课程于2017年获评校级重点课程,2022年获评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近年来,教研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法兼修、培养合格的健康促进者”为课程目标,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伟大实践,充分挖掘与利用上海资源和数智技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探索“一谱三医四微”的课程建设模式:以课程知识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图谱”建设,全面提高理论知识学习成效;以“医路引领、医路立德、医路崇法”为框架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上海红色资源开展“走读式”教学;以“微演讲、微电影、微课程、微辩论”为主要载体开展课程资源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数字技术助力搭建全方位、立体式教学育人平台,实现课程教学与育人相统一。
教学团队先后4人次获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比武决赛二等奖,1人次获上海高校思政课精彩教学讲义奖,撰写的教学案例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精彩案例。2024年团队作品《秉持医者初心,守护人民健康》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本科组一等奖。
一流课程建设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育人模式的重要体现,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一流课程申报工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更加优秀的”育人理念,结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课程的含金量和高阶挑战性,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健康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今后,我校将不断加大课程建设支持力度,推进本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课程质量提升带动学校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